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文献 > 研究论著 > 陕西帝陵档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西周帝陵 周太王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周太王陵传为古公亶父的陵墓,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周太王陵位于位于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中心小学院内,地势为北高南低,坡度为0—10度,海拔约690米。
  陵区属山前洪积扇台塬沟壑地貌,其东和东南有三个水库,东北有首阳山和西观山,北有岐山(俗名箭括岭)。
  陵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侯,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极端低温-10℃,极端高温为40℃,年平均日照2130小时,年降水量约63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并常伴有暴雨、连阴雨出现,极易引起水土流失。
  陵区土质良好,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油、果林区。沟壑水源丰富,利用率在25%以上,台塬以种植小麦、玉米、辣椒、苹果为主,沟壑栽植刺槐,植被覆盖率在20%以上。
  二、历史沿革
  (一)人物简介
  周人自公刘居豳又传了九世,到了古公亶父(周太王)时(公元前11世纪),姬姓民族因在豳地受到北方戎狄族的侵逼,故决定放弃豳地。古公率领部族,扶老携幼,越过漆水、沮水,逾梁山折而西行,迁居到岐山之阳的周原。《诗·大雅·绵》篇详细的记述了周人由豳迁到岐山之下的情景:“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爱之。育戎狄攻之,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归古公于岐下。
  姬姓的民族定居周原,因居于周地,故国号曰周。古公整顿组织,规划田地,设立五官(即司徒、司空等),又逐渐地建筑起了宫室、城墙,从此周人进入阶级社会,周太公臣服于商,共同对付鬼方等戎狄部落,保障了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周太王后期逐渐的强盛起来,为武王伐商奠定了基业。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称王,并追封古公亶父为太王。
  (二)建置沿革
  岐阳因在岐山之南而得名,自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活动于此。商末古公亶父率族至于岐下,建邦立国。直至西周末年,戎狄入侵,岐邑毁于战火。
  周平王东迁洛邑,赐岐以西之地予秦襄公。
  公元前787年,秦文公败戎狄于周原,岐地遂归秦。
  北周天和四年(596)于岐阳村置三龙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西移三龙县治四十里,改名岐山县。
  唐贞观七年(633)于岐阳村置岐阳县。八年(634)废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647)岐阳县废。永徽五年(654),在岐阳村复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岐阳县废,其地分属岐山、扶风二县。岐阳村自唐代以后,随着岐邑建制的变化而变化。1949年,划归岐山县祝家庄乡。
  据明万历年的《岐山县志》记载,周太王陵误传为幽王墓,万历时岐山知县于邦栋,始辨正之。1962年调查时,墓丘高8米,周长50米,并有茔地0.2亩,茔地内有清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周太王陵”四字。2000年岐阳村重修墓碑,并不断对周太王陵培土,绿化周围。
  1972年公布为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再次确认为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3月17日,为配合周原遗址(包括周太王陵)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周原成立了“陕西省周原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京当贺家村。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周太王陵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紧邻周太王陵的周三王庙,是明清时为纪念周太王、王季、周文王而建,岐阳村每年举办庙会祭奠三王,江苏古氏、吴氏不断前来祭祖寻根。
  三、基本状况描述
  周太王陵墓冢高4.5米,周长约50米。墓前立清乾隆四十三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周太王陵”墓碑一座,高3米。周太王陵东南有属新石器仰韶文化的岐阳一号遗址,北、西北有新石器仰韶文化的岐阳二号遗址,以及唐宋时期的岐阳三号遗址。
  陵区内地表可采集到大量陶片,在土崖断层上随处可见仰韶文化层与灰坑,在岐阳村东河西岸断崖上,文化层长约100米,厚0.5—1米,灰坑径1—5米,深1—3米,南面有陶窑址两个,文物残片有泥质红陶,素面、凸弦纹、黑彩,有盆、盘、瓮、瓶、钵等;夹砂红陶,绳纹、凸弦纹、附加堆纹、戳刺纹,有罐,灶等;泥质灰陶,素面、篮纹、附加堆纹。
  周太王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和科学价值,其附近的岐阳一、二、三号遗址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四、相关研究情况
  194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为寻找并确认文献记载的周代都城,对传说中的邰,豳、岐、丰、镐等地进行了调查。其中调查了岐阳堡一带,见1948年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际考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集。
  2001年,《周原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2002年度重点项目《周原遗址的分期与布局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五、文物调查
  1972年,岐山县文化馆对古文化遗存调查。
  1978年,岐阳村出土一座通高12厘米的唐代佛像。
  1980年,岐阳村附近发现“齐生鲁彝”盖,铭文6行50字。
  1981年,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对岐阳遗址调查。
  1981年,周原文管所在岐阳东沟边发掘一墓葬。
  1988年,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对周太王陵调查。
  2001年,北京大学周原考古队对岐阳堡调查。
  周太王陵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收藏在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小部分在其他博物馆。
  六、保护管理
  1972年12月,岐山县人民政府立石质保护碑,尺寸30×40×10厘米。
  周原文管所负责周太王陵保护管理。1992年,周原文管所更名为“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1983年起,在岐阳村设立文保小组。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